作者:胡潇(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)
敦煌,圈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数字重要节点,以莫高窟为核心的技术艺术瑰宝,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敦煌交融与碰撞。进入数字时代,文化敦煌文化以创新姿态迈向国际舞台,海外通过艺术展览、圈粉数字科技、数字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,技术持续绽放异彩。敦煌如今,文化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敦煌文化全球传播的海外核心驱动力,尤其在艺术展、圈粉虚拟体验和在线平台的数字应用中,显著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,技术不断海外“圈粉”。
从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到今日数字技术的广泛赋能,敦煌始终焕发新生。2024年,“数字敦煌”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,覆盖全球78个国家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其为“人类共同遗产保护的典范”。数字技术的兴起,为敦煌文化跨越时空藩篱开辟了新路径,使其成为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。
让千年文明“触手可及”
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文化保护与传播,为敦煌文化的全球推广注入强劲动力,构建起从保存到体验再到传播的全链条赋能体系,让千年文明“触手可及”。莫高窟壁画与彩塑历经千年风霜,面临风化侵蚀,高分辨率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使“数字敦煌”项目得以永久存档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与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。2024年8月上线的“敦煌学研究文献库”则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,整合全球研究成果,提供多语言检索与即时调用功能,为学者搭建高效学术桥梁,推动敦煌学走向国际化。
虚拟现实(VR)与增强现实(AR)技术让敦煌文化触手可及。2023年“云游莫高窟”项目运用VR技术,用户戴上头显即可360度漫游洞窟,近距离感受九色鹿、飞天神女的灵动细节。2024年9月,“敦煌文化周”在哈佛大学推出AR体验,观众扫描展品即可见证壁画“复活”,如反弹琵琶舞姿的动态演绎,栩栩如生。2024年8月“敦煌文化环球连线——走进中华文明(美国、巴哈马专场)”首次实现全球直播,使用5G技术以实时渲染与低延迟传输,用户可在线切换视角,沉浸式体验数字博物馆,吸引数万海外观众观看,拉近了文化与受众的距离。
数字技术的“敦煌再现”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同行及观众的高度评价。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尤金·王在“敦煌文化周”后表示:“AR与VR技术将敦煌壁画从静态变为动态,这种沉浸式体验是传统展览无法企及的,为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开辟了新维度。”美国观众詹姆斯·霍尔体验“云游莫高窟”后评论:“我从未去过中国,但通过VR仿佛置身莫高窟,细节之精美令人震撼,这是技术赋予文化的奇迹。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弗朗西斯科·班德林则称赞:“‘数字敦煌’的开放共享与技术创新为全球遗产保护树立了标杆,其多光谱成像与三维建模的应用值得国际同行学习。”这些反馈表明,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敦煌文化的传播力,也赢得了国际学术界与公众的广泛认可。
与世界交融共鸣
敦煌文化的全球传播不仅是技术驱动,更是以多元形式讲述文化传播故事的综合实践。2025年2月,“飞越天空”敦煌艺术展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开幕,展览通过高保真壁画复制、数字沉浸节目等,让戴上虚拟现实设备的新西兰观众,仿若穿越千年,亲身触摸丝路文明。2024年9月,“敦煌文化周”走进哈佛大学,通过数字展览、学术讲座与艺术工作坊,为美国公众带来多维体验;此前,“丝路遗韵:敦煌艺术展”在法国卢浮宫与英国大都会博物馆巡展,借助多媒体装置再现丝路盛景,赢得了国际赞誉。这些展览以艺术与科技融合增强感染力,向世界传递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跨国合作进一步深化其全球影响,尤其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敦煌成为文化交流的枢纽。2024年8月,“2024·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”以“助推‘丝路文化’交流,筑梦‘一带一路’建设”为主题,汇聚乌兹别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斯里兰卡、柬埔寨等国专家。论坛期间,敦煌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文物考古研究所签署协议,利用多光谱成像与三维建模技术,联合修复撒马尔罕古城壁画,提升其抗风化能力,计划2025年完成首批试点;与吉尔吉斯斯坦启动“中亚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”,针对当地佛教遗迹开展数字存档,2024年底前完成10个遗址的激光扫描与建模,构建开放数据库;与斯里兰卡合作的“佛教艺术比较研究”项目,则通过数字化对比敦煌壁画与康提地区石窟艺术,挖掘丝路文化共性,已产出初步研究报告。同月,“阿富汗考古与文物保护高级人才研修班”开班,70余名阿富汗专家来华学习莫高窟壁画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,学员穆罕默德·纳赛尔表示:“敦煌的数字化存档与修复经验,为巴米扬大佛保护提供了可行方案。”这些项目通过技术输出与人才培养,将敦煌智慧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的遗产保护实践,深化“请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的双向互动,凸显敦煌在丝路文化复兴中的桥梁作用。
展望未来,数字技术将持续为敦煌文化全球传播拓展空间。人工智能可通过语音识别与个性化推荐优化导览体验;区块链技术保障数字文物版权,防范盗用风险;5G技术提升在线沉浸体验的流畅性。数字技术以创新之姿,跨越时空诉说丝路传奇,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生命力。从虚拟洞窟的沉浸体验,到国际展览的震撼呈现,敦煌以多元形式与世界交融共鸣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背景下,敦煌文化不仅是启迪公众的珍贵资源,更是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。数字技术作为其全球传播之钥,开启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3月20日 14版)
Copyright © 2002-2017 上海星奇实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TEL: 020-123456789
地址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邮箱:admin@aa.com
友情链接:
犁田歌声画中来——古画里的春耕
桂琼粤闽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食品安全共治共享
“竹”载黄河文明的密码
20余人银行卡在境外被盗刷 原来是刷卡促销惹的祸
制造虚假访问量 深圳智硕云科技公司被罚300万
吴霜绘画作品展亮相关山月美术馆
打传警示录
让生态资源转化为“富民资本”——安徽探索“两山”转化新路径见闻
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•我们的新时代|乡野抽检 擘画青春瑰丽画卷
舞剧《大足石刻》亮相:传统文化为青年舞者注入力量
青铜器“生病了”怎么办?来看“文物医生”如何“治疗”
福彩自助机闹市区随意放“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兑”形同虚设
“精彩冬奥”中国结亮相天安门广场
水上运动与民族风情相融合 这项赛事将在乌江水域上演
吴霜绘画作品展亮相关山月美术馆
村子很“潮”:安徽归巢游子“唤醒”青山
微视频《植树时节》主题歌
清华大学暑期恢复校园开放参观
聚焦茶叶过度包装|山东泰安:选茶用茶重品质 过度包装之风不可长
“百村记录计划”展现乡村振兴历程
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
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:擦亮“金字招牌” 提升品牌效益
婚介公司为女子介绍已婚男士 法院判决退还2万余元服务费
海棠花开,到恭王府赴一场雅集
2023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发布
中国消费者协会升级“企业售后服务查验宝” 帮消费者避开钟表黑维修
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农业农村投资动能强劲
新增设家装版块 中国消费者协会“查验宝”升级改名
网络中国节·清明
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农业农村投资动能强劲
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安徽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
犁田歌声画中来——古画里的春耕
号称“预防近视” 酸奶广告如此宣传涉嫌违法
年轻人为古人扫墓:“历史奔现”背后的“精神寻根”
新增设家装版块 中国消费者协会“查验宝”升级改名
抵制传销 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校园公益宣传活动
安徽有23地上榜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、超亿元村
中华商标协会发布《知名商标品牌评价规范》团体标准
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 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、武王墩一号墓等入选
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 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8月29日启动
婚介公司为女子介绍已婚男士 法院判决退还2万余元服务费
中国消费者协会升级“企业售后服务查验宝” 帮消费者避开钟表黑维修
“金石榴”短片盛典:首倡以AIGC技术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传播
90后村支书为何频频“拿学历”
90后村支书为何频频“拿学历”
青铜器“生病了”怎么办?来看“文物医生”如何“治疗”
乌镇“戏剧时间轴”:进入下一个十年
“宋元明清铜器特展”在纽约开展
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成果发布
“竹”载黄河文明的密码